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小年由来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
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善恶,到除夕夜再返回灶底,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
所以家家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供上灶糖,给灶王爷吃了嘴甜甜的,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习俗
祭灶王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
送灶,多在*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之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扫尘土
除旧布新
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打扫房屋,清洗家什,擦窗拭镜,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
拔出旧的各种尘垢不祥,做到窗明几净,焕然一新,契合除旧迎新的美好寓意,也为新年的到来做好准备工作。
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因“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去,既指庭院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各种不快。
剪窗花
一刀一剪生春风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竟可以随手创造出一张张千姿百态的图案,喜鹊登梅、孔雀牡丹、鹿鹤桐椿、五蝠捧寿等等,贴满家中的角角落落,不但装点着节日的浓浓氛围,更传承着中国几千年的生活智慧。
贴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
对称圆满,妙语连珠的春联在小年这天也开始张贴起来。
民间讲究“每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吉祥的话语,喜庆的中国红,像一张张写满吉利的福印,庇护着全家的平安幸福,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新年祈愿。
吃灶糖
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天大街小巷都有卖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赶集市时早早会将灶糖买回家。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吃饺子
送行饺子迎风面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尤其是在北方,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关于小年的诗词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
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首诗就详细的描写了祭灶神的食物的丰富以及“男儿酌献女儿避”等民间传统。
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二十四日
宋·文天祥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
这两首诗写在小年时,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是文天祥当时兵败被俘,英勇就义的地方。
节日的百感交集、对家乡的思念、视死如归的决心,在这两首诗中一览无余。
纵笔三首·其三
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同样是写岁末生活的窘迫,苏轼这首诗就乐观了很多。虽然眼下困苦,但明天邻家小年祭灶的鸡酒,一定会拿来与我同食的!
献寿
宋·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在小年这天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因为过一天之后灶神要上天去拜见玉帝,所以要好好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带回吉祥。
这首诗前二句写了灶神的相貌,后二句写了祭灶的活动。
庚子送灶即事
民国·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羊。
请灶君吃了胶牙糖,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杀*羊祭灶的风俗自汉代流传下来。
“瓣香”是佛教用语,即一炷香。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而这一炷香也需要典当衣物才可以获得。
这首诗写出了贫苦人家过小年时候家中贫困带来的窘迫。
送灶
唐·罗隐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使东川·汉江上笛
唐·元稹
小年为写游梁赋,最说汉江闻笛愁。
今夜听时在何处,月明西县驿南楼。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德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全体工作人员祝大家小年快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