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维格
近日,B站公布了年百大UP主名单,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名列其中。这位“网红”科普院士于年6月9日正式入驻B站,目前已发布35个作品。从深海讲到五颜六色的海,从海怪讲到海底细菌,每一期播放量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其中“百慕大三角到底有什么秘密”这期视频播放量最高,达.5万。
退休多年汪老很早就停止招生了,这次选择录制视频和年轻人交流,他觉得:“和年轻人找到共同兴趣,感觉很骄傲。”打开汪老录制的视频,首先涌出的是弹幕,齐刷刷地“爷爷好!”“院士好!”“老师好!”。评论区还有网友留言说,以后在交简历时,可以说和院士做过学术交流。这位86岁高龄的院士,其实大有来头。
争分夺秒地研究
汪品先于年出生,从小在上海南京路边上的弄堂里长大。在国际地球与海洋科学领域促进形成“中国学派”,是他毕生努力的方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地球与海洋科学领域长期与国际前沿失之交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海洋探测技术日新月异,地球系统科学大发展,我国海洋事业迎来了数百年来的最好时机。
汪品先研究海洋地质40多年。年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当时第一次进行南海科考的他已经63岁。临行前,汪品先给夫人留下了一句话:“能活着回来就算赢。”
至年,他主持了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任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的组长,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统管七百多人次,三十个实验室,干了八年。年5月,作为南海深部计划的“导演”,82岁的汪品先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下潜到米处的南海深处进行科考,在九天内完成了三次下潜,为我国南海深部计划完成了更多探索。
下潜带给汪品先很多灵感,让他体会到地球上一个是亮的世界,一个是黑的世界。之前接受采访汪老回忆起深海下潜的情形时,心情还很激动:“海底很多小东西我都没看见过,在载人舱里趴着,看着外面的石头,我真想用一个榔头敲它一下,看看外面的那个石头长的什么玩意儿。”
汪品先曾说:“我的生命是倒计时的,别的都可以慷慨,钱也可以慷慨,时间,我不能慷慨。”争分夺秒就是他的日常,即使在雨天也要骑自行车上班,只为比步行节省十分钟。他眼下最着急的就是为公众架起一座科学与文化之间的桥,即科普。
说到科普,从小听评弹看滑稽戏的汪老还会用章回体写科普文章。汪老所写的科普书《深海浅说》还入选了“年中国好书”。其实这本书是年疫情期间,汪老花了77天时间“闭关”,白天黑夜地拼尽全力熬出来的一本书。
书写成之后,汪品先生了一场不小的病,得了肝脓肿,医院里住了三十几天。被问及为什么要拼到“爆肝”时,汪老直言:“科学家靠的就是好奇心和责任心,我们那个年代生长的孩子,都懂得国家利益是最大的,没有国哪有家!”
志同道合的爱情
汪品先的夫人孙湘君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植物学家,曾组织建立起了我国第四纪花粉数据库,恢复了六千年和一万八千年以前中国大陆上植被的状况。60多年前,他们一起在莫斯科大学留学。当年,他是班长,她是党支部书记。孙老谈到:“我喜欢他什么呢?这个人非常儒雅,作为年轻人,非常有朝气。肩膀宽宽的,人高高的,主要是我觉得,他这个人眼睛里有一种智慧,就感觉这个人非常聪明!从人品上来说,这个人是人品非常好的!”
回国结婚以后,他们为了各自事业,曾在京沪两地分居长达30多年。直到年孙湘君退休以后,才得以来沪团聚。之后,她被同济大学聘用为兼职教授,和汪老一块开展深海研究。
每天早上汪老骑车从同济大学赤峰路大门进校,中午和夫人一起在学苑食堂吃饭。从七点半到晚上九点半都会在同济大学的办公室里上班。汪老办公室隔壁就是孙教授的办公室。两位老人朝夕相伴、心心相印。
年9月15日,汪品先与夫人孙湘君共同捐赠多年积蓄万元人民币,在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并特别叮嘱不要用他俩的名字命名奖项。这份淡泊明志其实早有显露,年,汪品先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时,他就将奖金全数捐出设立“海洋地质学奖学金”,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海洋学科研究人才。而在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汪院士夫妇心系抗疫前线第一时间捐出了10万元助力打赢疫情阻击战。
年11月,85岁的汪品先荣获了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奖。这位如此敬业的院士,其实每天都在“带癌生存”。孙教授说,汪老现在吃的抗癌的药都非常毒,他每天不断流汗,走一条路回来衣服都是湿的。即使发烧到39度多都硬撑着在办公室,还觉得是他自己意志力不够才觉得疲惫难受。“他就如同苦行僧一样,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帮助中国做南海研究的主人。”
汪老经常开玩笑说:“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我现在能拿得出手的成果,都是60岁以后完成的,我现在想,真的能甩开膀子干的就是这些年了,这十来年了。”
他说,如果自己能活到90岁,大概要做三件事。一是他在同济大学上的《科学与文化》公开课,要把它写成书。二是要促成“低纬驱动”的学术假说,解决“气候演变”这个大的科学问题。欧美人认为,现在气候变化的根本驱动力在北极高纬度地区,但他认为,应该是在亚热带地区,他要推翻欧美人的观念。三是要写个自传,反映我们这个时代。
汪老桌上最经常放的一幅“科学与文化”的题字。汪老认为海洋研究的意义不仅在科研,更在文化。知道海洋有多大,胸怀就会变大,气魄也会变大,这是另外一种感染。汪老也说,他曾和吴孟超老先生请教过长寿的秘诀,得到的答案是:把年龄忘掉。毕竟赤子之心,永不老。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吾家吾国、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