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街巷空寂。大年初二的清晨,假日的城市似乎还未苏醒。医院急诊科里,忙碌的一天早已开启。
早晨8点,查完房的杜昌医生来到一楼的复苏室。3床是凌晨3点多收诊的一位高龄患者,“老爷子急性心衰,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要达到95以上,他来的时候只有70。”在确定病人情况稳定以后,杜昌又来到五楼的输液室,这里有一位患有肝脓肿,各项感染指标都特别高的老先生。这是一位“高风险患者”,但由于没有空余床位,这位病人做完检查只能回到在复苏室后加的一个小床上。
鉴于这种情况,杜昌开始给其他科室打电话,协调各个科室,为两位患者寻找床位,“复苏室现在已经饱和了,如果不挪出床位,新来的病人会周转不开。”
上午9点,三楼的诊室里,带着护目镜和N95口罩的王煜冉医生正在接诊。工作了十几年的她,已经想不起医院度过了。过年放假期间,她大约每天要看三四十个病人。
由于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影响,在医院,这个年过得尤其不平静。年三十那天,急诊科来了一位30来岁的青年男性患者,去山西出差后回京,出现了咳嗽、胸闷的症状,持续20天没得到缓解。CT影像检查结果提示,双肺有磨玻璃样改变。这位患者的出现,让王煜冉和她的同事们绷紧了神经。“我们很快组织了呼吸科专家会诊,鉴于他没有发烧,也没有湖北接触史,参考一系列检查的结果,专家们排除了其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可能。”依照普通肺炎的标准诊治,今天,这位患者的病情已明显好转。
“刘医生,21床的病人呼吸不好了。”时近正午,五楼的监护区里,刘晓原医生正在耐心地给一位即将出院的患者家属讲解注意事项。护士突如其来的召唤让她有些焦急,顾不上给对话收尾,急忙赶到出现急症的患者床前。21床病人是一位21岁的年轻姑娘,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导致昏迷,医院,来的时候呼吸和心跳都已经停了。经过急诊科医生们的抢救,体征恢复,被送到监护区观察已经5天了。
这位病人此前已经苏醒,恢复意识后甚至能与医生交流了。就在医生们松了一口气,准备给她停掉呼吸机的时候,突然又出现了呼吸窘迫,情况一度十分危急。刘晓原观察了一下病人的状态,当机立断调整呼吸机,给予吸痰处理。经过简短的处置,病人的状态很快恢复了。
“刚刚同事还跟我说,今天挺平静的,没什么抢救,说有就有了。”完成抢救的刘晓原摘掉手套,依然“行色匆匆”,顾不上多说一句话。从医20年了,没有一年春节假期,她不是“战斗”在工作岗位上。
明天,杜昌医生可以换班休息一天,他会去父母家把两个儿子接回来团聚,他跟孩子们差不多是“一周一会”。杜昌说,他是一个幸运地实现了儿时梦想的人。“上学的时候看了美国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对急诊科的医生特别崇拜,如今我自己也成了急诊科的医生。”
昨天,医院组派医疗援助队,从北京出发支援武汉,参与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救治当中。虽然这支队伍由20位医护人员组成,但在征选时,全院有超过位医护人员报名。杜昌也在第一时间报名了,没能入选的他有点遗憾,“和平年代,接受考验的机会可不多。如果下次有机会,我还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