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8月29日讯(首席记者丛黎通讯员马华)在胆石病中,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最为复杂:患者往往伴随胆道寄生虫病史,长期患者易引起胆管炎,可能出现不间断腹痛、寒战、发热、黄疸等症状,严重者亦可发生肝脓肿。长期炎症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出现肝内胆管扩张、肝叶萎缩的情况,甚至会诱发胆管癌。近日,医院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成功为一位长期饱受肝内胆管结石折磨的患者迎来了生命的转机,点亮其重生之路。
辗转多地,绝望中寻求希望家在外地的郑女士(化名)因肝内胆管结石多年未得到规范治疗,病情逐渐恶化,左肝出现萎缩。医院住院时,医生考虑已经恶变为胆管癌,这让患者及家属深感绝望。为了寻求一线生机,患者与家属特地从外地来青就诊,经人介绍,找到了该院肝胆外二科主任张旭。
入院后,主管医生吴志超对郑女士进行了全面的检查,PET-CT检查提示肝脏高代谢,诊断胆管恶性肿瘤合并感染,肝中静脉内癌栓,考虑肝内胆管结石引起的胆管癌变,为肿瘤晚期,无外科手术条件,建议全身抗肿瘤治疗(化疗)。之前家属也曾携带医院专家问诊,结论是相同的,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看到检查结果,张旭主任陷入深思。本着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肝胆外二科迅速启动了多学科会诊机制,张旭主任与介入科、分子影像科、病理科、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共同会诊,对郑女士的病情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评估,进行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力求为患者量身打造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经过多学科讨论结合实验室检查研判,郑女士存在肝内胆管结石癌变可能但也不排除合并感染的可能,抗感染治疗很有必要性。同时,放射介入科先行精准病理活检也在同步进行,成功地在PET高代谢区(最理想的位置)取到了最有说服力的标本。但穿刺结果出乎大家意料——病理科反复研判,确认未发现肿瘤细胞,也就是说抗肿瘤治疗没有病理也就没有依据。
与此同时,郑女士经抗感染治疗后复查影像发现肝内囊性变范围正在缓慢缩小,抗感染治疗有效。“按照肝脓肿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抗生素一定要足量足疗程,同时加强营养、高蛋白饮食。不要轻易放弃,后期我们有希望做手术,一定要做好后期随访,定期复查。”张旭主任带领团队查房时说道。“我们全听您的,一定全力配合”,郑女士看到有了治疗效果,希望之火再次被点燃。
柳暗花明,精准操作去除病灶在多个科室的通力合作之下,郑女士的病情终于向好发展,符合多学科讨论的最初判断。郑女士在抗感染治疗后复查PET-CT,发现高代谢范围明显缩小,近乎消失,从而也验证了胆管扩张合并感染的判断,疾病治疗迎来了新的转机。
在炎症好转后,治疗团队抓住治疗窗口期,为郑女士设计了周密的手术计划,并在最快的时间安排了手术。虽然结石炎症的反复发作,导致肝脏萎缩、水肿,肝脏变形扭曲较重,给手术造成很多困难,但肝胆外二科团队仍然迎难而上,成功为郑女士施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手术。在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医护团队的完美配合下,手术非常顺利,出血不足ml,彻底解决了疾患难题,为患者及家属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天下难事,必作于精。多学科协作(MDT)团队医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但是追求的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让患者顺利康复,正是这种跨学科的紧密合作与精准施治,为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