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外用药最具代表性的是膏药,各家都有承传的处方,膏药原药多呈黑棕色固体,称为“膏药肉”,系处方诸药用油煎熬,药枯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东丹,搅和静置,待其结块后收贮。使用时将其加热熔化成稠膏状,摊于布或纸上,贴在病损处。亦或先摊于布或纸上,待其干结收贮,临用时加温使稍得熔以贴。另一类常用的是敷药,诸药打粉用饴糖或醋,或酒,或水,或鲜药汁,或凡士林调和至适当稠度,摊在纸或布上贴用。外伤皮肉筋骨,损伤有定所,用敷药或膏药直接贴在受伤的部位,使药性从外而入,或提而外泄之,或消而散之,有时比内服更易奏功。
1、三色敷药:紫荆皮(炒黑)、*金子(去衣、炒黑)各八两;全当归、赤芍、丹参、牛膝、片姜*、五加皮、木瓜、羌活、独活、白芷、威灵仙、防风、防己、天花粉各二两;川芎、秦艽各一两;连翘八钱,甘草六钱,番木鳖二两。
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适量拌如厚糊,摊于纸上,加上桑皮纸一层,敷于患处。
此药中紫荆皮、*金子用量较重,药肆打成细末后这二味各为一包,其他药物合为一包,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药末,故名三色敷药。加一层桑皮纸是使药膏不致粘于肌肤而易更换,对骨折换药尤为合宜,且桑皮纸上可加薄层或护肤生肌,或清热化瘀,药膏以拓展应用。番木鳖一味是筱山先生加入的,增其息痛之力。
2、伤膏药——损伤风湿膏: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川*、全当归、*金子、紫荆皮、小生地、苏木、桃仁、桑枝各四两;桂枝、白僵蚕、小青皮、广地龙、羌活、独活、川芎、白芷、川断、山栀、地鳖虫、骨碎补、透骨草、赤石脂、山甲片、杜红花、粉丹皮、落得打、白芥子、宣木瓜、苍术、乳香、没药、方八、甘松、山柰各二两;北细辛、生麻*、广木香各一两。
上药配就、洗净后,切片或打碎,再用麻油15斤,将药浸入油内7~10天,然后入锅,文火煎熬,至药色枯为度。将药去渣滤清,再将油继续熬二小时左右,俟其滴水成珠,将锅离火,再加炒东丹70两,徐徐筛入锅内,边筛边搅,膏成收贮。
3、阳和痰核膏
组成:生麻*,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白僵蚕,大戟,甘遂,新鲜五代头草,藤*,火硝
制备:前七味用菜油浸六七日后捞起。菜油内入五代头草煎熬至枯,去渣。再入前七味煎熬,至枯后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藤*、火硝,溶化后滤清。入炒*铅粉,搅和收膏,贮存备用。
功效:消癥瘕,破积聚,化痰核,除肿痛。
主治:瘀血或痰浊凝聚形成的肿胀结块,肢体损伤后远端的肿胀,流痰流注及一切痰核等证。
4、掺药按处方配药的复方细末(粉)剂,往往有芳香药物,成粉剂而不作其他处理,加于膏药或敷药上最能保持药效,与膏药或敷药发挥符合功效。石氏应用的有接骨丹、桂麝丹和黑虎丹。
接骨丹: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乳香,没药,血竭,骨碎补,自然铜,腰*,麝香,冰片
功效:活血散瘀,接骨续筋,消肿止痛。
主治:一切损伤瘀肿疼痛,尤适用于骨折。
桂麝丹:麝香,肉桂,公丁香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一切损伤日久筋骨酸痛或风寒痹痛。
黑虎丹:炉甘石,五倍子,炙山甲,乳香,没药,轻粉,儿茶,梅片,腰*,全蝎,麝香,蜘蛛,蜈蚣
功效:祛瘀软坚散结,化痰消肿,解*。
主治:积瘀坚结成块,痰瘀交凝的疼痛,骨节粘着活动受限及无名肿*坚硬疼痛者。
5、筋骨酸痛药水
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香白芷,甘松,苏木屑,新红花,西羌活,片姜*,山柰,生川*,威灵仙,樟脑,制乳香,炙没药
制备:上药切片或捣碎,用高粱酒、醋等量浸渍,十余日后滤取去渣,备用。
用法:先用手掌揉搓酸痛局部,待其肌腹温热柔和,用药棉蘸药水涂擦患处,或先将药水稍加温后用药棉蘸药水擦患处,至肤热为度。
功效:行气血,通经络,驱散风寒,除结止痛。
主治:损伤以后或感受风寒所致的筋骨关节酸痛,肢节拘急麻木。
需要了解更多,获得更多信息,敬请搜索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