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芳香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是指将气味芳香的中药,根据实际需要,制成适当的剂型,如香囊、烟熏、喷雾、精油等,通过鼻腔、口腔或皮肤将药物渗透体内,发挥中药所具有的药效,用于防治人体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芳香疗法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这一期小编就为大家科普一下中医芳香疗法的小知识。
起源与发展
“芳香疗法”一词起源于欧洲,但中医芳香疗法历史更为悠久,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均有记载,并在民间广泛流传。早在殷商甲骨文中便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至周代就有佩戴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真正有文献记载的便是先秦时代《山海经》中熏草“佩之可以已疠”。至《本草纲目》更是对芳香疗法的用药方式,进行了总结、创新及更全面的介绍,如涂法、擦法、扑法、吹法、含漱法、浴法等。清代,吴师机编著的《理瀹骈文》对芳香疗法的作用机理、辨证论治、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作了系统的阐述,使芳香疗法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直到现代,中医芳香疗法已逐渐发展完善,给药方式种类也多样化,如中药精油、中药香薰、中药喷雾等。
药物种类及功效
根据药性与药效,可将芳香中药分为芳香避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芳香温通、芳香解表5大类。
芳香辟秽药有苍术、石菖蒲、山奈、甘松、樟脑、冰片、丁香、雄*等,多为具有除邪辟秽的功效。
芳香解表药有紫苏、荆芥、白芷、藁本、生姜、桂枝、薄荷、菊花、柴胡等,以解表药为主,多具有解表透邪的功效。
芳香化湿药有藿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砂仁、石菖蒲、苍术等,以燥湿药为主,多具有燥湿健脾之效。
芳香温通药有细辛、高良姜、木香、檀香、桂枝、麝香、沉香、丁香等,以芳香开窍药为主,多具有温经通脉止痛之功。
芳香开窍药有冰片、樟脑、苏合香、石菖蒲、麝香等具有辛香走窜之性的开窍药物,有开窍醒神的功效。
药物方法与剂型
香佩法:是将芳香药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挂于胸前,藉药味挥发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香冠法:是将芳香药物制成药帽,戴在头上以防疾病的方法。
香枕法:是将芳香药物置于枕芯之内,或浸在枕套之中,令人在睡卧时,达到防治疾病的自然疗法。
香兜法:是将芳香药物研末,用棉花包裹,装入布囊缝好,兜于腹部以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方法。
香薰法:用一些芳香气味且容易燃烧的药物制成烟熏剂,用时点燃,熏其患部或居室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香浴法:是用芳香药物浸泡洗浴,或用芳香药物煎煮之热气熏蒸的治疗方法。
香敷法:是将芳香药物研末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使药效通过皮肤经络而产生效应的方法。
香熨法:是将芳香药物炒热后,用布包裹,熨摩人体肌表某一部位,并时加移动,以收祛风、散寒、止痛、活络之功的方法。
搐鼻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吹入病人的鼻腔,或由病人闻吸香气,以达到芳香开窍之功的方法。
常见的剂型则有原药剂、散剂、煎剂、膏剂、滴鼻剂、气雾剂、烟熏剂、精油等。
芳香药物的药理研究
中医芳香疗法主要依靠中药材的芳香气味起治疗作用,并直接关系治疗的效果,因此芳香中药在芳香疗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药材所产生的气味主要来自于药材所含的挥发油,因此近年来关于中药挥发油及药理的研究日益增多。挥发油为小分子物质,能被机体快速吸收,作用广泛,可对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胃肠道系统等起调节作用,具有抗菌、抗炎、抗癌、抗病*、促进药物吸收等药效。
中医芳香疗法将生活习俗、养生保健及医学治疗融为一体,其作用广泛,可针对使用人群、体质、症状、疾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配方、给药途径、剂型,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思想理论,并遵循现代医学提倡“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感谢阅读与分享
采编自:王嘉俊.李梦瑶,中医芳香疗法现代研究[J],新中医,,51(3):38-41。
他们在阅读:
①《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征稿函
②缺铁性贫血的“补铁”误区
③年第8期目次
图文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本平台非商业用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由中药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