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专业平台,唯一拥有例病例+征象及专题讲座。
平台整理至网络
影像误诊、漏诊,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有总是难以避免,简言之,避免犯错的最佳方法即“无为”,显然这又不现实。我将本人工作几年来碰到的几例给大家说一下,大约有这么4例印象比较深刻,说起来都是家丑,不应该啊。
第一例:刚上班前半年,1例胃癌的患者行CT检查,来看看有没有腹腔淋巴结转移,当时由于对腹腔淋巴结分布不熟悉,1枚增大淋巴结没发现,以致报告上没有出现增大淋巴结的描述,大约1年以后我才知道这件事,而且病人当时来科室找过。
教训:看不懂的片子不要写。确实,在写一份片子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看看片子的所有图像是否都能看懂,是千万不要去猜。
第二例:大约上班后2年左右,一例早期肝脓肿的病例,但是过于看重乙肝病史,忽略了患者发热的症状,结果在过于简单的思维模式下,诊断为肝癌,病人在极其沮丧的情况下带着片子到省里影像研究所寻求会诊,结果诊断为感脓肿,并且2个月以后来我们科复查,病灶已经很小了,后来再随访,病灶慢慢消失了。
教训:对病史一定要全面了解,书一定要看的仔细,如果当时对早期肝脓肿的CT表现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是不会忽视发热的病史的。
第三例:小儿患者,我院住院,并且住院期间自病床跌落,头顶一大血肿,行CT检查,当时颅内没有问题,又赶上当时儿科管床医生也认识,为了保护同行,于是,报了个颅脑未见明显异常;事也巧,医院服务不好,一怒之医院,结果人家行颅骨薄层及三维成像显示顶骨有横行骨折线,医院闹事,顺便把我们带上了。
教训:不要受周围人和事的影响,保护好自己方为上策。另外外伤的患者,不管哪个部位,都要看看薄层骨窗,夜班的时候更应小心。
第四例:两个新生儿的脑CT,张冠李戴了,甲的报告是看乙的片子发的,好在这个当时主任签字时就发现了。
教训:反复强调的几查几对哈,不可因为病人多忽略了这个最为实用、简单的避免漏诊的方法。上班时间久了,真正出错的地方一般不会在诊断水平方面(年纪大了,都会打太极哦),而在于责任心方面。
希望以上几点,能对年轻的同行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