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严重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湾塬上,寻访ldquo杨先生rd
TUhjnbcbe - 2021/4/29 21:4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杨先生的坟茔已经和巍峨的屈吴山、辽阔的高湾塬融为一体,多了一份宏伟,一份博大和厚重……

高湾塬上,寻访“杨先生”(一)庚子“双节”长假刚过,某日,兴才老友打来电话,说是有个高湾老乡约我小聚,我料可能是哪位老乡要我帮写啥材料。因为对于退休多年的我来说,除了还能码点文字而外,再给朋友们帮不了任何忙。听说是高湾老乡,我欣然应诺。虽然离开高湾好几十个年头了,但我对高湾那块土地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们的感情却从未因岁月的流逝而稀释。约者是老家靖远二中的一位老师,叫杨永利,是老友魏兴才的朋友,高湾杨崖河人。果然如我所料,杨老师说他目前正在着手修订家谱,他想为爷爷杨文顺撰写一篇小传编入新家谱中,已写了一份初稿,但感觉不是很理想,想请我帮忙修改完善。杨老师的爷爷杨文顺老先生是高湾塬上的大名人,对于五、六十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人人皆知,在高湾老一辈人的心目中,他不但是一位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医”,而且还是一位具有百步穿杨之功的打土匪的高手,他的故事在我初插队时就听得一二。只是我当时所在的阎寨柯村属高湾北乡,杨崖河在南乡,之间相距约三十来里路,那时,南北乡百姓之间来往不是很密切,详细情况我们这边人了解得不太多,有关杨先生的一些故事还是从我们队里和我经常在一起玩的王有口中听到的。王有和杨崖河有亲戚,他母亲是杨先生的侄女,王有是杨先生的侄外孙,王有就经常给我们一帮娃娃讲他外爷的故事。不过王有对他外爷为百姓治病的事知道得不多,他给我们讲述的大都是他外爷当年打土匪的故事。我们一帮娃娃也对此类故事特别感兴趣,讲的人百讲不烦,听的人百听不厌,听得多了,种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杨先生是一个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大侠”,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那天席间,杨老师给我大概讲了一些他爷爷的故事,并给了我一叠文字材料,说这就是他们写的初稿。我大致浏览了一下,初步感觉这个初稿作为一篇人物小传的素材还是可以的,凭这些素材,再进行一些文字上的加工,形成一篇入编族谱的人物小传还是能说得过去。但以我多年写作养成的习惯,凡是纪实性的文章,特别是人物、事件的撰写我还是比较注重自己采访,实地调查,尽量多掌握一些第一手资料,这样写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也感觉有把握。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杨老师听了很高兴,也非常支持,他即刻表示让我安排时间,看我啥时候方便,他就派人来接我去高湾,并说安排他父亲或者他自己陪我一起去。这次小聚后的第三天,即年10月14日清晨,司机小高按时过来拉上我,我们一路向东,驶向久违了的高湾塬,开始了我的“寻访杨先生”的专程采访。

(二)

车子在好不容易放晴后的灿烂阳光下急速穿行,在“沙……沙……”疾驶的车轮声中,我一边听着司机小高播放的流行音乐,一边打开杨老师给我的资料阅读,做采访前的一些必需“功课”。

杨文顺老先生年出生于靖远*河之滨的糜滩,他们家是当地的名门大户。由于当时糜滩人稠地狭,维持生计艰难,族人在高湾塬上置了一些地,他们这一支就于民国十八年()举家迁徙至高湾塬上的杨崖河。先生是个命苦之人,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亲就相继离开人世,他是由兄嫂拉扯长大的。一般来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过来的人,童年时代都有诉不完的苦难受不完的罪。可杨先生却恰恰相反,他的童年倒没有受过多少罪,吃过多少苦,他自幼被兄嫂视若掌上明珠。只因先生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玩纸看字,兄嫂就认定他是个读书的料,在家庭经济捉襟见肘的窘况中,还是把他送进私塾读书识字。就读期间,兄嫂从不让他干一把农活,以兄嫂的话说:读书人不能下苦干粗活,若干了粗活,手粗腕抖的,握不住笔了,还怎么写字啊!先生没有辜负兄嫂的一片盛情和寄予的厚望,通过三年私塾学习,启迪了心智,打开了“天门”,从此深深地恋上了书籍,做起了学问,以后竟然是废寝忘食,逢书必读,并且过目不忘。还在青少年时期,先生就熟读了《四书五经》《*帝内经》《易经》等传统经典书籍,还广泛涉猎文学、农学、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等各类学科,甚至对堪舆风水学也颇有研究。先生青少年时期读书,不但手不释卷,博览群书,而且勤于思考,善于辨识,重于实践,各门学科均能融会贯通,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饱学之士。

先生成年以后,随着对社会接触面越来越广,对高湾塬上广大民众的生存状况有了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他看到这里的老百姓由于缺医少药,有病得不到治疗,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入死亡。大多数人得了病,都把希望寄托在庙里泥塑的“老儿家”或者民间求神弄*的“巫师”身上,一些人不明不白地死去也不清楚究竟得的是什么病。先生自幼心地善良,每每看到父老乡亲们被疾病折磨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的样子,他心痛如绞,从而下定决心专心学医,立志做一名心系苍生,悬壶济世的大夫。

自立志学医后,先生广泛收集各类医学书籍,深钻细研,特别注重对当地多发疑难杂症的分析研究。他广泛收集民间各种奇术偏方,和自己独特的诊治医术相结合,独创了一整套治疗民间疑难杂症的医术奇法,在临床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受到了当地民众的信服认可。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不但有高湾塬上所有村庄的近邻远亲,还有周边各乡镇的乡亲。他行医的足迹踏遍了高湾山塬及大芦子、打拉池、烟洞沟、旱平川、会宁刘家寨柯、土高塬。当地父老乡亲们都尊称先生为“杨先生”,小辈后生们则尊呼他为“四爸”“四爷”。

(三)

跨越*河到靖远,车子拐进北城恒丰花园小区,来到杨老师的家。一进家门,就能体会到一股浓浓的书香气:室内壁上满是字画、匾额,还有几张学生的奖状,让人一进屋就能感受到主人的文化品位。杨老师的父亲杨志珍正好在家等着我们,杨志珍老人是杨先生的次子,是一位在农村小学教了大半辈子学的退休教师,在高湾好几个学校都教过书。我说起家父,他说他和家父非常熟悉,关系也很好。他还说:你父亲那时候经常和我喧起,说他的老大(指我)文采很好,就是运气不好,没有念下书,他一直感到内疚。关于家父的话题一下子拉近了我和眼前这位老人之间的距离。

为了遮掩我心底泛起的一丝酸楚,我起身在屋里转着观看壁上的字画,当看到一幅内容为“才华横溢”的匾额时,我怎么感觉这幅匾额有些眼熟,可又想不起来究竟在哪里见过。老杨老师介绍说,这是他父亲逝世后,烧百日纸时,由高湾乡文家崖村的众多乡亲们赠送的。

壁上一张大红纸上写着的一首七言律诗映入我的眼帘:

壬午年间得一苗,庚子杨柳吐新条。

铎鸣燕园缘祖德,天道更酬勤为宝。

老杨老师看我在认真地观看默读,他介绍说,这是他为孙子杨新铎今年高考中榜而作的一首诗。

这时,我突然想起,这幅匾额和这首诗的照片,是前一段时间从靖远文友李艳艳写的一篇《走访二中清华生杨新铎家》的网文里看到的。当时靖远二中一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我看了艳艳采访这位清华生家庭的文章后,还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湾塬上,寻访ldquo杨先生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