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变异的类型繁多,包括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迷走胆管、副肝管等。其中,副肝管是指肝脏的某一叶或某一段肝管低位与肝外胆管汇合,肝外部分的胆管称为副肝管,出现率约10%~20%。副肝管在Calot三角发现,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副肝管汇入肝总管、汇入胆总管、汇入右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者汇入胆囊颈部。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2岁,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6d,伴发热4d(体温最高达39.0℃)”入院。
血常规:白细胞16.62×/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88%,GGTU/L,总胆汁酸16.8μmol/L。
腹部彩超示:胆囊增大,胆囊多发结石,胆囊颈部结石嵌顿伴急性胆囊炎;肝肿大,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胰腺饱满。
腹部CT示:(1)肝内局限性胆管扩张,考虑炎性;(2)胆囊炎,胆囊结石;(3)双肾多发囊肿。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示:肝内胆管扩张,扩张胆管周围见斑片结节样略高信号影,肝门区胆管内可见多个结节样低信号影,局部胆管腔变窄,胆囊增大,壁不厚,腔内可见多个结节样低信号影,大小约0.6~2.4cm。胆总管未见扩张。
影像诊断:(1)肝门区胆管结石,肝内胆管扩张,胆管走行区周围异常信号影,肝门区胆管略窄;(2)胆囊多发结石;(3)肝右叶异常信号,考虑肝囊肿或血管瘤可能;(4)双肾多发囊肿(图1)。
术前诊断: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肝内胆管扩张,肝内胆管结石,双肾囊肿。
拟行手术:肝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及胆道探查术。
术中,暴露胆囊及胆道,可见有两条管道与胆囊直接相通,其中与肝内相通的胆道异常增粗,内径约2cm,另一条管道为正常的胆囊管,它与肝总管在近胰腺上缘低位汇合(图2),考虑存在罕见的胆道变异。
术中随即决定行胆道逆行造影(IOC),逆行注入优维显60ml,术中行造影检查,见异常增粗的胆道直接来源于肝右叶,考虑为异常增粗的副肝管(图3)。
术中决定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及副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先将正常胆囊管结扎,顺利切除胆囊后可见双胆道断端(图4),随后行异常增粗的副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4天开始进食,第9天复查MRCP(图5),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胆总管未见扩张。第10天切口拆线,术后第11天出院,患者进食及睡眠均良好。随访3个月,复查腹部彩超和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恢复良好,进食正常,无不适症状。
讨论术中仔细解剖胆囊三角,避免了副肝管及肝外道的损伤,并根据术中情况及时变更手术方案。因此在显露三管结构的基础上,一定要显露胆囊管及胆囊颈部后方的三角区,即“掏空胆囊后三角”。这样既能避免损伤副肝管及右肝管,又可以紧贴胆总管离断胆囊管。
本病例的特殊性:
(1)肝5、8段的肝内胆管异常增粗,并汇合在一起,形成一内径约2cm的异常增粗的副肝管。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MRCP检查结果,从轴位连续的层面上肝5、8段的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而三维重建的胆道解剖结构上发现,异常增粗的副肝管与左右肝管未见交通支,所以该患者的副肝管不能单纯的夹闭或缝合,这样术后胆汁漏的风险极高,且对患者肝脏的损害也极大。
(2)该患者的副肝管内径达2cm,考虑是副肝管汇入胆囊,胆囊的浓缩胆汁及收缩功能使胆囊腔内压力明显增高所致。
(3)该患者MRCP提示存在胆囊管与肝总管的低位汇合形成胆总管。
本病例胆道变异的临床意义在于:在解剖分离胆囊三角时,见与胆囊相连接的有两条胆道,若术中分离不仔细,单纯行胆囊切除术后,容易造成胆汁漏;若单纯夹闭或缝合副肝管,因管内压力升高,可导致胆瘘、胆汁性腹膜炎及胆道感染,也可因反复感染形成局限性肝脓肿;相应肝叶或肝段胆管梗阻可引起肝纤维化、肝萎缩甚至胆汁性肝硬变;若行肝部分切除术,会损伤肝内胆管,造成肝内胆汁淤积。胆道造影,避免了变异后胆管的损伤。本型胆道变异隐蔽性很强,在无术前MRCP检查及术中胆道造影的情况下,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肝部分切除术发生胆汁漏造成胆道损伤几乎是必然的。本病例提示在游离胆囊及胆囊壶腹、胆囊三角时,应仔细辨别胆囊周围解剖结构,认清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之间的关系,辨清有无胆道变异,重视少见的胆道变异类型,避免胆道损伤。
摘自:《临床肝胆病杂志》第31卷第10期年10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