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药物可能会引起瘙痒,作为药物引起的皮肤反应的伴随症状,或者以没有皮肤损伤的瘙痒的形式出现。药源性瘙痒是指由药物引起的无皮肤损害的全身性瘙痒。与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相关的瘙痒是引起瘙痒的常见皮肤病不良反应(DAE)之一。
有些种类的药物,如阿片类药物、抗疟药和羟乙基淀粉,已知可以在未引起皮肤损伤的情况下导致瘙痒。对这些药物引起瘙痒的临床特征和潜在机制进行专门研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靶向抗癌药物的应用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这些新药物会引起严重的DAE,如痤疮样皮疹、皮肤干燥、手足综合征、甲旁症和瘙痒。瘙痒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常见副作用,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这些DAE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负面影响,同时也导致使用剂量减少,可能会降低癌症治疗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上,更重要的是提供有效的支持性止痒治疗,而不中断这些药物的给药。本章最后介绍了诊断和治疗药源性瘙痒应采取的基本措施。治疗原则是除抗癌药物外,一般停止使用可疑致病药物。如果停药后瘙痒持续很长时间或致病药物无法停止,应积极对症止痒治疗,并对不同类型的药物引起的瘙痒进行针对性治疗。
药源性瘙痒被定义为由药物引起的无皮肤损害的全身性瘙痒[1]。药物引起的局部瘙痒可以归入这一类[2]。常可观察到继发性改变,如刮除、结痂、苔藓形成、丘疹、结节等。药物引起的皮肤瘙痒也可能是药物引起的皮肤反应(药疹)的伴随症状,有时很难区分药物引起的瘙痒和伴随药疹的瘙痒。
虽然药物性瘙痒的流行情况尚未得到充分调查,但一些由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和肝损伤所致。此外,一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抗疟药、羟乙基淀粉(HES)和靶向抗癌药物,已知可以诱导瘙痒,而不会造成皮肤损伤。对这些药物引起瘙痒的临床特征和潜在机制进行了专门研究。
本章介绍了药物性瘙痒的一般情况,重点介绍了引起瘙痒的一些特定药物的处理方法。
药物性瘙痒的患病率
任何药物都可能通过潜在的过敏反应引起瘙痒,许多药物的随附说明书中都提到了瘙痒可能是一种副作用。例如,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署(PM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