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陇东*土高原的庆阳,是华夏始祖轩辕*帝活动的摇篮和周人的发祥地,也是祖国中医药学文化创始人岐伯的故乡。
其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艺术沉淀十分丰厚,与岐*医学一脉相承的香包便是这民间艺术之花中的一朵奇葩,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有防病治病的特殊功效,千百年来曾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兹就其医用价值探讨如下。
01香包,古称香囊,亦称荷包、佩玮,陇东民间又称绌绌、耍活等。
其含义有二:
从狭义上讲,是将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末(又称香草)置于透气好的棉、绸小袋内,佩带于身,以防病治病。因其气味芳香,故名香包,亦称香囊。
从广义而言,是指将装有香草的药末置于刺绣精美的荷包、枕头、兜肚、坎夹、针扎等内,以防病保健、避邪祛恶、装饰衣着、表达情感、传递友谊,属于陇东刺绣的一种形式。
庆阳香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巨著《*帝内经》,奠定了祖国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亦为香包防病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装有香药的香囊,说明香包早在秦汉时期民间就已普遍使用。
02随着历史的沿革,庆阳香包与陇东民间刺绣工艺进行了有机地结合,针工技艺越来越考究,表现形式更多种多样,使用方式也灵活多变。
外形设计中既有传说人物和原始图腾,又有各种动物及花鸟鱼虫;既有佩带于身的香囊,又融入到枕头、兜肚、坎夹、针扎等日常用品之中;既可佩带,又能悬挂,正如,两汉乐府民歌名篇《孔雀东南飞》中所说的“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年在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二号石造像塔塔体内发现,被誉为千古佳绣的“千岁香包”,据考证是金大定十年(公元年)或此之前的作品,足以显示庆阳香包的历史地位。
另据清乾隆《庆阳府志》载,带香草荷包是庆阳人端午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并越来越受到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