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炎北京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0529/9004454.html腊八报告天地的仪礼01腊八节不是现代人的公共节庆日,但这个传统节日在民间仍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即使经过现代革命移风易俗运动之后,民间生活支离破碎,一些传统节日仍在民众的记忆里,在日子来临时唤醒。腊八节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在我少年时代,每年快到腊月时,父母都会念叨,腊八快到了。但到了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家里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除了吃羊肉让我印象深刻,吃的方面也没有什么节庆食物,父母在嘴上说的腊八粥、腊八蒜,我也没有见过、吃过。以至于我有段时间一直以为,腊八粥应该是八种食材做的粥,八宝粥就是从腊八粥来的。到北京学习生活后,吃到了腊八蒜,原来就是醋泡的,青中泛白,颜色好看,味道也好。当然,除了腊八,整个十二月即腊月都是在过节又是在准备过节的氛围里度过的。腊八之后,就要准备祭灶、过小年了。这些节庆仪式就有不少记忆犹新,如大扫除,尤其是扫重(chóng)屋,非常重要。重屋在我们那里指灶屋、厨房,我上学读史,读到绝地天通,南正重、北正黎分别司天司地,重属于南方炎帝部落,炎帝、祝融(也跟重字音近似)都是火神部落的名号,灶王爷称为重屋名正言顺。我恍然明白一个文化主流或上层建筑的状态会在历史长河里潜入生活的基层,就像上古社会的核心独尊的建筑“明堂”后来深入民间,成了我们南方人“堂屋”的名称,又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堂”名称的来源。农村的灶屋,除了锅碗瓢盆、灶台等,其他地方一年当中很少清扫,在腊月过小年之前是一定要认真扫除的。我们一般称为“扫尘”“掸尘”“掸扬尘”。这是祭灶王爷必须做的事。因为灶王爷要上天汇报工作了,一家人的日常起居,尤其灶屋是否合灶王爷,全看这几天的工夫是否到家。父亲用自己扎的、买来的新笤帚把灶烟熏黑的墙壁打扫干净,几乎焕然一新。在打扫房屋时,母亲会把屋里的家具用布单等物遮起来,有讲究的人家还会用头巾或毛巾把头包起来,再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打扫完毕,擦洗桌椅、扫干净地面,以新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到这个时候,会有商贩来村里卖“粘糖”。我们那里叫犒糖,就是一种麦芽糖,做成圆木櫈子大小的或圆或方的整块,五分钱一角钱的买卖,商贩就会从上面敲一小块给买者。后来听说这糖又叫“关东糖”,知道这一食物也是给灶王爷送行的灶糖。我印象里没有看到父母亲用粘糖一类的来祭灶,倒是听过他们在灶屋里念念叨叨地求灶王爷保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话也是这时候知道的。据说这个时候应该对灶王爷进行特殊招待,饭团、糖、酒等,让灶王爷享用,“吃了人家的嘴短”,灶王爷就会在老天爷面前给这家人说说好话。跟灶王爷搞好关系在我们中国有漫长的历史,春秋时代就流行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奥是房屋的西南角,古人以为是最尊贵的地方,重大祭祀都在此处。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奥处祈祷保佑,不如向管我们饮食吃喝的灶神祈祷保佑。在《论语》一书中记载,春秋时代的王孙贾曾向孔子请教这句话的意义,孔子的回答是,“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的意思是,大家流行的这句“心理鸡汤”有问题,眼皮子太浅了,以为县官不如现管、阎王好哄小*难缠,因为人一旦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当然,我们说,我们送灶王爷上天言事其实是郑重的,招待灶王爷的投机取巧其实仍曲折反映了“民间道德伦理的自律”。尤其是,祭灶、送灶几乎就是过小年的内容,可见民间的郑重其事。印象中,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是过小年,此时会分大姓小姓,如姓王的、姓李的、姓刘的是大姓,在二十三那天过小年;我们村里冷姓是大姓,也在二十三过年。父亲说我们是小姓只能在二十四过小年,他有时候在过小年的那天感慨现在人过节乱了,什么人都以为是大姓。我们问为什么没人在二十五过年,父亲说那是骂人的,只有乌龟王八在二十五过年。长大读书,才知道过小年的大姓小姓一说不确。送灶王爷的时间不一样,“君廿三民廿四,乌龟王八廿七廿八”。就是说皇家送灶要在二十三日那天,皇家的灶王爷提前上天搞关系,铺路定调,然后才是黎民百姓的灶王爷上天。大姓小姓一说,大概是做过皇帝的姓氏人家仍傲然以君王后裔称大,以至于在二十三那天送灶过小年。至于被侮辱为“乌龟王八”的人家,应该是受苦受难的人家,或犯下罪错、不受村民待见的人家,他们的一年是屈辱、艰难和有过的,他们晚一些过年,上帝或天神们就不用看他们的晦气了。从宋代范成大《祭灶词》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送灶过小岁也是以二十四日为主:“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民谚中所说的腊八、腊节景观跟范成大的生动描写可以印证:“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02回过头再来说腊八节的吃羊肉。我对吃羊肉的事之所以印象深,因为家乡在南方,冬天天冷,羊肉羊油凝冻后,吃到嘴里又糊又膻,让人很不适应。在我们那里很少养羊吃羊肉,我奇怪家里会在腊月买羊肉。经常是,除了父亲,一家人都不会动第二筷子。后来读书,才发现羊是腊祭腊节的重要内容,腊节是传统中国上层生活中重要的仪式。羊肉的习俗原来也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诗经中有名的《七月》,是反映周代早期社会生产生活的杰出诗篇,其中说,“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xiǎng),曰杀羔羊,跻(jī)彼公堂。称彼兕觥(sìgōng):万寿无疆!”这一句就描写了先民在年尾杀羊举行宴会祝福的场景。鲁迅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羊。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其中“*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羊焉。”西汉宣帝时,阴子方事亲至孝,积善成德。有一年腊日早晨,他在灶台烧火做饭时,灶王爷露脸相见,阴子方赶忙下跪感恩,他家里有一只*羊,就宰杀祀奉灶王爷。从此之后,阴子方财运不断,暴发成了巨富。听说“*羊祭灶”的故事后,很多人都在腊日宰牲祭灶。从此,杀*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宋代人还把阴子方写入贤者之孝的诗篇:“祀灶令人富,相传阴子方。安知田至孝,非在荐*羊。”当然,也有人改写了这个故事,《荆楚岁时记》中说,阴子方“以*犬祭之,谓之*羊”,羊比犬贵,阴子方跟灶王爷搞关系是惠而不费。无论如何,这个历史典故说明,羊是祭灶王爷的重要贡品。这个规矩或习俗始于在《诗经》之前的何时,已经难以考察了。不过,春秋后朝廷官方的腊节庆典中用羊确实是有据可查,故事多多。史书记载东汉年间一个克己让人的故事是,“建武中每腊,诏书赐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分肉,宇曰:‘不可。’又欲投钩,宇复耻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复有争讼。”意思是,光武帝刘秀对太学博士等国家一级的知识分子们非常重视和爱惜,每逢腊月祭祀,就下诏赐送每位博士一只羊以方便大家过节。有一年腊月,皇帝把羊赏赐下来,主管的博士祭酒遇到了难题:羊肥瘦大小不等,有人建议把羊杀了均分,甄宇说不行;又有人建议用抓阄的办法来分羊,甄宇深以为耻,就自行去把最小最瘦的羊牵走了。这样一来大家都不好争了。故事没完,“后召会问‘瘦羊博士’所在,京师因以号之。”连皇帝都知道这事了,想朝会甄宇时直接问“瘦羊博士”在哪里,从此京城的人们就以“瘦羊博士”来称呼甄宇。明代的王渔洋称赞说:“多少长安苦吟客,瘦羊博士擅风流。”汉代以羊为贡品的腊节,演变到后来,形成了铺张浪费的风气。以至于朝廷曾经下诏书,批评大家祭祀时花费太多。后来,有一个大臣向皇帝上奏折,指责一家人过腊节炫富,举办一次宴席,一顿饭要浪费三百头羊。总之,羊肉是腊节最重要的贡品或说食品之一。太史公司马迁的外甥杨恽曾经写过一封书信《报孙会宗书》,桀骜不驯的风格跟其外公的名文《报任安书》如出一辙。在这篇文字里,杨恽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由此看出,农家辛苦,在每年盛夏伏日和严冬腊日的节庆中,以羊祭祀,吃羊肉再喝点小酒进补的习俗已相当盛行。羊肉无论煮的还是烧烤的,都有着祭祀和进补的意义。我少年时代对腊月食羊的疑问,原来有着如此悠远的历史,有如此生动的人物故事沉淀,为这节日增富了意义。03关于腊八腊节过小年的历史梳理下来也有意思。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没错,但腊日并非指十二月八日的腊八,先秦的腊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如此算来,腊日也就是在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前后。《说文解字》说:“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汉代的《四民月令》中说,“十二月:腊日,荐稻、雁。前期五日,杀猪,三日,杀羊,前除二日,齐(应为斋)、馔、扫、涤,遂腊先祖、五祀。其明日,是谓‘小新岁’,进酒降神。……”这里面透露的消息就是腊日后的一天即为过小新年。跟我少年时的记忆相印证。我们的文化习俗两千年来仍一脉相承!至于腊八节,腊日移到十二月初八日,是后来佛教、道教都争取其影响力而出现的结果。佛教传入,附会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把腊日定为佛成道日。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到南北朝时固定在腊月初八。本土后起的道教则称,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这个结果,使得腊八节的影响一度盖于腊祭本身的内涵。如腊八粥,用料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以腊粥祭祀的意义退居其次,腊八粥的名声叫响后,既成了美食,又是养生佳品,对于冬天的脾胃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又如腊八蒜,源自人们在腊月清算借债欠债的“腊八算”,一年之间借出去的欠人家的此时要做一个了结清算。这一习俗仍沿习至今,只不过人们为节日也增富了一种食品,在腊八这天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进罐子、瓶子里,倒入醋,封上口,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成了一种美食。我们的腊节还有很多习俗和美食。但是,腊节从何时而来?腊意味着什么?追问这些可能比梳理各地的腊月生活更有趣味。史书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伊耆氏指上古时代的天子称号,也有说是上古时代神农的帝号,由此可见,腊祭的习惯非常久远。史书为此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有关腊的含义有很多,我们中国人几乎打小就知道腊具有的几种意义。除了腊月的含义,还有猎取禽兽的含义,“腊者同猎”;有新旧交替的意思,“腊者,接也”;还有用肉祭祀的含义。这些含义混合在一起,指导人们在腊月的应然生活,人们需要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以祈求丰收和吉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即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即使佛教道教把腊八日移花接木变成腊日,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依然把送灶腊祭以及过小年安排在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左右。尤其是腊货,几乎千百年来就是年货的另一称呼,而且比年货更有生活趣味。印象中,少时见到的村里乡亲,无论平时关系如何,在腊月里问候时“置办腊货啊”等话题时都是带着笑意的。是的,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腊货,最平常普通的是腊肉、香肠、腊鱼、腊鸡,等等。习俗从古到今,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村里无论贫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当家人在腊月都要想方设法腊一二个品种。腊字还有两种读音的意思区分,即寻常所读的là音时,腊肉指腊月腌制的肉;读xī音时,腊肉就是昔日的肉,陈肉、干肉。《易经》中说:“噬腊肉,遇*;小吝,无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吃了发霉的腊肉,及早发现口味不对,没有再往下吃,所以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无论如何,自伊耆氏以来三四千年,腊节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一直传承,长时间辉煌,在现代一度沉潜。但其千百年来的上下努力使其节庆的丰富意义积淀成千家万户的生活方式,我们在新旧交替的日子里过节,有跟天地自然步调一致的印证、参赞和祈求的意义。参与腊祭既是期望新年新生,更是功成圆满。我们中国人在学生时代即学习的春秋故事,“宫之奇谏假道”中说宫之奇劝虞国国君不要给晋国借道,国君不听,于是,“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腊祭对一国一家来说,是多么重要。了解这些腊节的历史和故事,我们也许能理解最初的腊祭祭辞,那是伊耆氏时代腊祭的祭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土啊,不要变作风沙,回到你的原处去;河水啊,不要泛滥,回到你的沟壑中去;虫子啊,不要吃我的庄稼,不要繁殖成灾;草木啊,不要长在农田里,回到你的水泽中去!这是经历自然灾害(土质的、洪水的、动物的、植物的)的人民在岁末时的心声,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咒词,也是祝辞!配图:插画师船船巛巛老师作品本文节选自《节日之书》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著名学者余世存,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全方位讲述。串联出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史书记载等各阶层眼中的节日,以一部节日的百科全书形式,带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情、物理、信念,我们文明里的信仰情怀。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