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Bing
最近又到了体检季,很多用户参加了单位体检,肝脏B超报告出来后诊断为:肝囊肿或肝血管瘤。肝囊肿和血管瘤在肝脏B超里常常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灶,今天主要来讨论这两种现象的B超表现,两者的差别在哪儿?为此可友健康邀请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韩玥医生与王蓓医生来为我们进行解答。
文
韩玥、王蓓
肝囊肿是什么?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多数肝囊肿无症状,通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生长速度缓慢,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囊肿大小、生长部位以及邻近器官的受压情况,位于肝实质深部的小囊肿大多无明显症状,而较大的肝囊肿尤其是位于肝脏边缘部位可引起上腹部饱胀感或肝区隐痛。较为少见的是,当囊肿压迫胃肠道时可出现餐后不适、恶心、呕吐等,当囊肿位于肝门部附近时,可能会压迫肝管或胆总管而引起梗阻性*疸,若合并感染、出血等,可有发热、白细胞升高、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典型的肝囊肿在超声上多表现为肝内单个或多个、单房或多房、圆形或卵圆形的无回声区,囊壁薄、光滑,后方回声增强,可有侧边声影,多房者内可见强回声分隔,较小的肝囊肿仅显示前壁和后壁强回声线。当囊肿合并感染、出血时,囊内可有弥漫性点状低回声漂浮,囊壁可增厚、边界不清等复杂囊性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无回声区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少数可在囊壁上存在静脉血流或低阻血流信号。通常,超声可以准确诊断肝囊肿,但仍应与肝内管道结构(肝静脉、下腔静脉和肝内胆管)横断面及肿瘤性肝囊肿、肝脓肿等囊性病变相鉴别。
肝血管瘤是什么?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本质为极其缓慢流动的血湖,多由肝内局限性小血管扩张、充血、血流瘀滞引起。病理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4种,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
超声上,血管瘤内部回声的强与弱,是瘤内血管腔、血管壁及血管间隙之间纤维隔的数量和薄厚的综合表现。管腔越细,纤维隔多而厚者,回声越强;管腔越粗,纤维膈少而薄者,血管瘤的回声越低。如果血管瘤内产生血栓、栓塞、纤维化、钙化等改变,其内部回声可能更为复杂,其声像图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01
低至无回声型
肝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均匀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内回声欠均匀,可见小管状或圆点状无回声区,瘤周可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壁样中至高回声环绕,瘤体后方回声可轻度增强。
当纤维隔少和管腔壁薄到超声难以分辨时,声像图甚至显示为囊性无回声,酷似肝囊肿,临床上非常少见,但可发现有肝内血管与瘤体内血管相通或血瘤周存在血管环绕现象,需与肝囊肿做鉴别。
02
中至高回声型
绝大多数小的血管瘤(<2cm)表现为中至高回声型,肝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回声团,病灶边界清晰、锐利,呈浮雕样,内部回声欠均匀,可有细小管状或圆点状无回声区,呈筛网状;可探及短小管道状无回声区由正常肝组织深入病变内部,使病变边缘呈现凹陷性缺损,偶可见后方回声衰减。
03
混合回声型
肝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性回声,病灶边界不如高回声型或低回声型血管瘤清晰。在病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或存在后方伴声影的钙化组织,瘤周可有不完整高回声包膜。本型瘤体后方回声多无变化,血窦丰富的瘤体后方回声可以轻度增强。
尽管血管瘤内富有血管,但是血流速度缓慢,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不易检测到血流信号,少数可探及低速低阻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可以对典型肝脏血管瘤做出明确诊断,呈「慢进慢出」特点,动脉期病灶常无强化改变或周边环状增强,逐渐向病灶中心部位扩散;门静脉期和实质期病灶周边强化灶可融合成片,出现向心性填充改变;延迟期可达到完全填充。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典型肝脏血管瘤的检出及判断并不困难,但对于存在严重脂肪肝、肝硬化等背景下的血管瘤的诊断往往有一定困难,通常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
可友体检上矩形拿到体检报告不要惊慌,可友健康为您提供详尽的体检报告解读,一站式解答各科的体检结果,医院各科室,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科学严谨。点击下方图片或长按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