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还能中医治疗?
分享一例治疗病例
肝脓肿
一、什么是肝脓肿?
肝脓肿是指由细菌、真菌或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等多种微生物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病变,临床上起病较急,主要以寒战、高热、肝区疼痛、肝大和局部压痛为主要表现,若不积极治疗,死亡率可高达10%~30%。肝脓肿分为细菌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肿与真菌性肝脓肿三种类型。其中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真菌性肝脓肿最少见。临床治疗以抗生素、外科引流、外科切除为主。
二、中医对肝脓肿的认识
肝脓肿类似于中医病名“胁痛”、“*疸”、“肝痈”。中医治疗该病疗效颇佳。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说,肝脓肿也有虚实寒热之分,对于实热证、湿热证的肝脓肿以仙方活命饮、清肝饮等方剂治疗。若五脏本虚,复感外邪或因过劳而导致此病,则不适合清热疏通之法,会使正气更虚,邪气更甚,疾病加剧,需要用温补之法。
但是,有许多人认为肝脓肿是体内有炎症,炎症等同于中医所说的“热*”、“湿热”,所以多用清热解*之法,实则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所以在治疗该病时需细细辨证,分清虚实。
三、中医治疗肝脓肿验案一例
患者王某,男,50岁。
现病史:患者自十岁起发现胆囊结石,时常腹痛,期间行取石手术多次,于12年前切除胆囊,去年曾因肝内胆管堵塞发炎住院消炎治疗。此次因发热半月余,最高40.1℃,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求治。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8.06*10^9/L,中性细胞比例:87.1%,淋巴细胞比率:11.7%,超敏C反应蛋白:.81mg/L。谷草转氨酶:25IU/L。直接胆红素:11.3umol/L,总胆红素:18umol/L。CT示肝尾状叶肿大,见实质性团块,肝外胆管巨大结石伴扩张及肝外胆管炎。西医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抗生素治疗一周,效果欠佳,曾引流排脓,但未引出脓液,已禁食五天。
刻诊:高热39.2℃,精神不振,呃逆不止,影响睡眠,面色无华萎*,动则气短,畏寒,尿频,大便稀,查其舌象,舌质淡苔白腻,脉细。
治疗:患者平时工作繁忙,发病前不慎淋雨。此证属过劳引动宿疾,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加之外邪侵袭,致瘀*损络之肝痈,治宜补中益气,退热消痈。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生*芪30g,*参30g,炒白术15g,炙甘草6g,柴胡12g,升麻12g,当归15g,陈皮9g,炮附子6g,干姜9g,丁香6g,柿蒂6g。2贴,浓煎,嘱食清淡流质。7月31日二诊,上药后体温明显下降,37.8℃,呃逆已止,效不更方,予前方去丁香、柿蒂,加生薏苡仁30g,败酱草30g,炒苍白术各10g,炒神曲15g。7贴。有助于排出脓液,健脾胃,祛湿浊。三诊时,发热已退,精神转振,二便调,守法续方,以资疗效。
分析:
《*帝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意为以味甘性温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治疗因中气不足或气虚血亏导致的内伤发热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案中患者因过劳受寒引发旧疾,且未及时就诊以致气血津液耗伤,正气不足,不能鼓邪外出,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与禁食,使得脾胃阳气虚耗,病邪更甚,后期更是出现气虚呃逆的症状。动则气短,畏寒,尿频等均为气虚,卫外不固之佐证。患者虽受外邪引动宿疾,但以体虚为本,不能承受大量清热解*之药物,故用补中益气汤加姜附益气温阳退热,丁香、柿蒂止呃。药后热度渐退,再加薏苡仁、败酱草等健脾排脓,标本同治,以达邪退正复之效。
宸小花